文章薈集

腸胃科

幽門螺旋桿菌

標籤: 幽門螺旋桿菌 , 潰瘍 , 抗生素 , 抑制胃酸

2012月12月23日 作者:藥物教育資源中心

「病從口入」,我們的消化系統其中一個保護機制就是胃酸,胃酸令大部分從口入侵身體的細菌都不能生存。幽門螺旋桿菌是其中一個例外,它能寄生於胃壁黏膜,分泌鹼性的亞摩尼亞保護自己不被胃酸殺死。幽門螺旋桿菌會產生引起發炎反應的酵素,破壞胃黏膜原有的保護機能,加上它會令胃酸分泌增加,導致黏膜損傷,造成潰瘍。根據統計,全球約有一半人口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香港的情況亦相類似。多數的帶菌者均不會出現病徵,但是一旦發病,細菌會引致潰瘍出血或胃壁穿孔,患者會出現上腹痛,貧血疲倦,大便呈深黑色,甚至吐血。胃潰瘍、胃炎、十二指腸潰瘍皆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,長期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更被證實可導致胃癌。

現時診斷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有幾種,一般方便、非入侵性的檢查方法包括:呼氣測試、糞便中的抗原測試、血液、血清及尿液樣本測試;亦有些方法須要使用胃鏡抽取胃黏膜組織進行測試,包括尿素酶測試、組織學檢查和組織細菌培養。

呼氣測試中,病人需要吞服含碳-13(C13)或碳-14(C14)標記的尿素,若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,有標記的尿素會被分解,最後經血液運送到肺部再轉化成二氧化碳經肺部呼出體外。患者呼出的氣體會被檢測,若檢測到有標記的二氧化碳則代表胃部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;至於血液及或尿液樣本測試,就是為了找出是否含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;尿素酶測試是將黏膜組織放入顏色試劑中,假如在指定時間內試劑變色,表示尿素酶分解尿素後改變了酸鹼度(pH值),使試劑變色,顯示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。

市民若突然出現胃痛、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病徵應盡快求醫,醫生會按個別情況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。如確認帶菌,醫生一般會建議病人接受為期一至兩星期的殺菌藥物治療。

通過合適的藥物治療,幽門螺旋桿菌是可以根除的。第一線治療是常用的「triple therapy」,是同時使用三種口服藥物,包括一種質子泵抑制劑 (Proton Pump Inhibitor, PPI) 和兩種抗生素的藥物治療,療程一般為期七至十四天。質子泵抑制劑是一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,如esomeprazole、lansoprazole、rabeprazole、pantoprazole等,病人需每天服用兩次,以提升治療效率。常用的抗生素組合為Clarithromycin加上Amoxicillin,根治率高達九成。如患者對Penicillin (盤尼西林)或相類似的抗生素敏感,則會以Metronidazole代替Amoxicillin,或採用「Quadrupole therapy」,病人需服用四種藥物,除了PPI和兩種抗生素,還加入含鉍的藥物Bismuth,有保護胃黏膜及抑制幽門螺旋桿菌作用。

幽門螺旋菌也能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,特別是常用的Clarithromycin。若幽門螺旋菌樣本對Clarithromycin呈抗藥性,醫生會考慮使用「Quadrupole therapy」,即用四種藥物的治療方案,包括一種質子泵抑制劑PPI和兩種抗生素的藥物治療,加上含鉍的藥物Bismuth。此外,近年亦有很多研究結果建議新式的藥物組合,名為「Sequential Therapy」相繼式療法,首五天使用一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制劑PPI加盤尼西林類抗生素Amoxicillin;接著五天繼續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,並轉服另外兩種抗生素:Clarithromycin加上Metronidazole。某些研究顯示相繼式療法可能比傳統療法更有效,不過仍有待更多大型的研究證實。

這些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、腹瀉、倦怠、味覺改變等,影響屬暫時性,停服後便會隨即消失。其中一種抗生素 Metronidazole,會與酒精產生相互作用 (Disulfiram-like reaction),引致嘔吐、潮紅、心跳加速、呼吸困難等徵狀,因此病人應避免喝酒。另外,如病人在服藥期間出現頻密和嚴重的肚瀉,甚至發燒,應盡快求醫,因為這可能是偽膜性結腸炎(Pseudomembranous Colitis)的徵狀。

與其他抗生素一樣,病人必須根據指示完成服用整個療程。以上藥物治療能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機會高達八至九成,只有約1%痊癒的病人會再次受到感染。醫生會在療程後的四至八星期,為病人進行檢測,以確保幽門螺旋桿菌已得以根除。假如病者的徵狀在完成療程後仍持續,應盡早告訴醫生,因為這可能表示幽門螺旋桿菌對藥物產生抗藥性,或病者的潰瘍情況屬於嚴重;病人可能有需要轉用其他抗生素,或於療程後繼續服食一段時間抑制胃酸的胃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