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薈集

血液科

貧血

標籤: 貧血 , 缺鐵性貧血

2012月09月04日 作者:藥物教育資源中心

貧血是一個普遍的現象,是指血液中的紅血球細胞濃度減少或血色素降低,以致氧氣無法被充分傳送到身體的各部分(尤其是腦部)以提供能量,造成頭暈目眩、蒼白、氣喘、心悸等症狀,嚴重者尚會有嗜睡、食慾不振、心臟擴大,甚至心衰竭等症狀產生。

一般人出現貧血的症狀時,都以為只是營養攝取不足所引致,只要多吃「補血」的食物便可解決問題。其實貧血的病因有很多,包括製造紅血球的養分失調(缺乏鐵質,維生素B12、葉酸)、出血(如創傷、潰瘍、痔瘡、長期服用亞士匹靈)、紅血球破壞過多(地中海型貧血、蠶豆症)、或骨髓造血功能降低(骨髓內的血球母細胞不健全、造血組織有缺陷、罹患長期腎病、癌症)等。因此有貧血現象時,應先及早診斷出病因,再對症下藥。

現在讓我們談談最常見的貧血類型─缺鐵性貧血。缺鐵性貧血即鐵質不足所引起的貧血;當中小於兩歲以下的兒童、女青年、懷孕期間的婦女及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較易患上。約有一半成年人所患的缺鐵性貧血是和腸胃道出血有關(如消化性潰瘍、腸胃道腫瘤、痔瘡等)。治療方面著重於補充鐵質,但根治引致貧血的疾病則大有改正缺鐵情況之效。

鐵劑分口服及注射兩種,一般以口服為主。常用的鐵劑有ferrous sulphate、 ferrous fumarate及ferrous gluconate。患者應於餐與餐之間(如餐前兩小時或餐後一小時)服用口服鐵劑,以達致最佳吸收效果,但亦可於進餐時或餐後服用,以減低鐵質對腸胃的刺激。為使患者較易適應腸胃的副作用(如腹瀉),開始服用時可從低劑量起,然後每兩至三天逐步增加份量。除胃痛及腹瀉外,口服鐵劑亦可引起便秘、大便變黑等,值得服用者留意。此外,口服鐵劑與某些藥物(如中和胃酸劑、四環素、哇諾酮類(Quinolones)抗生素、甲狀腺素等)會產生相互作用,影響其中一方的藥物吸收,因此兩者的服用時間需分開;另一方面,維生素C與口服鐵劑同服則可增加鐵質的吸收,詳情請向藥劑師查詢。

除了使用鐵劑以補充鐵質外,患者也可多進食含豐富鐵質的食物,如肉頖、魚、家禽等。

在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過程中,患者必需經常接受血液檢查,以確定情況有否改善。一般來說,貧血的症狀可於一至兩個月內有望消除,而治療時間應於血液檢查回復正常後維持三至六個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