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醫藥透視

糖尿病針劑治療

舊一代胰島素致血糖低不利控制病情

標籤: 血糖過低 , 糖尿病 , 胰島素 , 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 , 空腹血糖 , 糖化血紅素 , 心血管疾病

2017月12月14日 作者:內分泌及糖尿科 唐俊業醫生

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 更可有效穩定血

 

糖尿病患者要妥善控制病情,穩定血糖指數當為首要任務;除了要避免血糖過高而出現各種併發症外,也要留神因血糖過低帶來的身體不適及即時生命危險。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唐俊業指出,使用舊一代胰島素或在用藥過多時,都有機會引致血糖過低,患者容易過量進食或自行減少注射,對病情控制百利而無一害。有研究顯示,新一代的「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比舊有兩種的「中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或「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可較有效減少低血糖情況出現,注射時間也可較為彈性,患者可較輕鬆重回健康正常生活。

 

 

注射胰島素是常見治療糖尿病的方法,一型糖尿病患者由於先天缺乏胰島素,一日可能要注射三至四次,主要為三餐前及睡覺前。二型糖尿病患者如確診時血糖指數已偏高,也需要透過注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。傳統的胰島素一般分為基礎型及速效型,前者一般一日一次,作用為讓體內有足夠的胰島素去應付新陳代謝的需要;後者需三餐前注射,以控制餐後血糖。

 

唐醫生指出,理想的空腹血糖水平(FPG)大約6mmol/L,餐後兩小時(PPG)維持8至10mmol/L,糖化血紅素(HbA1c)則視乎年紀及身體狀況,較年青的患者應在6.5%,年紀較大或有其他長期病患的人士則可斟量到7至8.5%。

 

舊一代胰島素或容易致血糖低 危害患者健康

過去舊一代「中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的常見問題,就是有機會令患者出現血糖過低。唐醫生解釋,胰島素作用是降低患者體內血糖,若然份量或注射時間拿捏得不準確,患者很大機會出現血糖過低。「需知道,血糖過高時身體難以察覺,但血糖過低則會出現不適,包括心跳、肚餓、眼花、手震及坐立不安等」,嚴重者會出現頭暈、抽筋、甚至昏迷等,沒有及時治療或會令腦細胞死亡,有即時生命危險。

 

若「篤手指」時血糖在3.8mmol/L或以下,便屬低血糖。由於出現低血糖時會感到肚餓,患者容易多進食以減少飢餓感,或會令血糖迅即升高,體重亦有機會增加,對心臓健康造成影響,亦容易出現與心血管有關的併發症,不利控制病情。部份患者故此或會自行減少甚至不再注射胰島素,也無法抑制糖尿病病情。

 

新一代「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 血糖維持平穩 減少心血管風險

唐醫生指出,「基礎胰島素」已發展至第三代超長效型,其穩定血糖的效果可謂「一代新藥勝舊藥」。第三代亦即最新一代的「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,維持血糖效果遠較過去兩代常用的「基礎胰島素」為佳,較少機會讓患者因低血糖出現身體不適之苦,「血糖波幅太大,時而過高時而過低,導致更大機會身體出現低血糖的問題,『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』則可有效避免這個情況」。另外患者亦不用以增加進食來解決肚餓,對管理體重方面較有幫助,長遠亦可延緩併發症出現的時間。

 

除可避免血糖出現波幅外,新一代「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的有效作用時間亦可長達42小時,比「中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只有16至18小時為長,而且只需一日注射一次便可,「需要輪班工作或經常要出差的患者,最為適合使用,因為不需要事必按時注射,只要注射時間最少相隔8小時至最多40小時內便可。例如患者慣例晚上八時注射『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』,但明天該時要出席飲宴,不方便席間注射胰島素,患者可以較為彈性的選擇出席飲宴前,如下午六時注射胰島素也可。使用『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』,患者可較輕鬆及彈性處理,不用時常記掛注射的事,甚至在外出活動期間,匆匆趕回家注射」。

 

有最新(刊登於2017年8月)的臨床研究(DEVOTE Trial)顯示,新一代的「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與使用了近十年的「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相比,同樣不會增加二型糖尿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但值得留意的是研究結果亦顯示「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較「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」可有效減少40%嚴重低血糖症及53%晚間嚴重低血糖症。唐醫生亦指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,『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』是他們的安心之選。

 

(鳴謝 諾和諾德香港有限公司支持)